罪案, 種族,安全: 屋崙華埠究竟正在發生什麼?

亞太環保網絡的黃曉茵(右)和其他人見面討論近期在華埠發生的襲擊長者時間。(從左至右: Kwang Chin, Sareth Moeun, Sakhone Lasaphangthong, Michael Chen, Wong) 攝影: Amir Aziz

這些襲擊已經引起了國際關注,並且被廣泛稱為仇恨犯罪。究竟是否有證據證明種族是動機?

報道分為上下兩部分,這是第一部分(简体中文版),閱讀第二部分

本報導和屋崙之聲(Oakland Voices)合作,該項目由梅德納學院新聞教育專業主導,目的是訓練屋崙市居民講述自己社區的故事。

近幾個星期,連串令人痛心,刺耳的影片傳到屋崙市之外,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華埠內亞裔長者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被襲擊和搶劫。其中一段被觀看數百萬次的影片,就是一名91歲的男長者正在8街夾哈里遜街散步,突然被推倒,頭部先著地跌倒。華埠的商戶也反映在近數個星期,搶劫案顯著上升。

黃曉茵(Alvina Wong)是亞太環保網絡的競選和組織總監,這個非牟利機構組織亞裔移民工薪階層和難民家庭,推動建立更加潔淨和健康的環境。從2002年開始亞太環保聯盟總部就在屋崙華埠。她強調因疫情而加劇的仇恨亞裔情緒,不一定直接導致了最近在華埠發生的罪案,華埠搶劫終年不斷,尤其農曆新年期間更嚴重。 她說:“這些罪案和暴力已經在華埠出現了很長一段時間。”

亞太環保網絡的黃曉茵。攝影: Momo Chang

但是她表示要將這些居民忍受超過一年的壓力和恐懼,和現狀帶來的大聲呼喊割裂開是不可能的。華埠經濟在疫情前已經萎縮,而且受居家避疫令和經濟衰退的打擊尤其大。大約三分之一的華埠店鋪宣佈,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而要暫時或永久關閉,即使著名餐廳都準備或者暗示不得不關閉。她說:“究竟在我們崩潰前還要承受多久? 我覺得很多人都瀕臨崩潰點。”

最近的暴力襲擊影片已經引起國際性關注和回應。全國性的媒體,從福克斯新聞到衛報都有系列報導。曾經在屋崙私立學校就讀的演員吳彥祖,和演員金大賢聯合捐出2萬5千元懸賞一名疑犯。甚至在本週,拜登總統的新聞官也被問到最新傳開的亞裔長者受襲影片,並且想知道總統“是否看了這些影片。”

在2月3日,在富興中心舉辦了一個備受關注的記者會,在華埠的中心,市長薛麗比(Libby Schaaf)批評市議會主席勵琪(Nikki Fortunato Bas)去年夏天提出沒有被通過的財政預算案,削減警察預算。據薛麗比說,這筆經費可以保護華埠的居民和商戶。勵琪和另一名市議員法夫(Carroll Fife)回擊,指華埠最近削減巡邏警員是出自市長行政班子,並且指責薛麗比煽動非裔和亞裔分化。

這些近幾個星期獲得廣泛關注的案件中,嫌疑人和被告都是非裔。而在華埠增加警力的請願也帶來極大的擔憂,有很多非裔居民擔心在商業區購物或者逛街,就會被記錄, 假定有罪和傷害。

屋崙華埠聯盟(Oakland Chinatown Coalition),有態度的亞裔(Asians with Attitudes),溫情在屋崙(Compassion in Oakland)和屋崙華埠商會(Chinatown Chamber of Commerce)等機構,組織了志願“巡邏隊”在華埠巡邏,隊伍包括各種族和族裔背景的人。多個籌款資助這些襲擊中的受害者和亞裔發聲團體的GoFundMe眾籌請願,也獲得了數十萬的捐款。

很多人在社交媒體聲稱,這些顯著上升的嚇人襲擊和搶劫都代表著仇恨犯罪,仇視亞裔情緒和襲擊從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就開始湧現並被記錄下來,這些只是後遺症。

有沒有證據表明華埠最近幾個星期發生的襲擊是由種族引起的呢?華埠的罪案上升是獨有,而不是多年趨勢,情形和屋崙其他地方中其他社區經歷的不一樣嗎?為什麼最近在華埠發生的罪案可以引起那麼多本地,甚至是國際的關注,與此同時一些東屋崙社區中,槍擊暴力犯罪已經持續數月顯著增加,但是卻沒有這麼持久的關注也沒有居民回應行動呢?華埠居民究竟想看到怎樣的解決方法,究竟誰的聲音沒有被聽到?

在連串漩渦般密集的全國新聞報道,名人關注,政客互相指責,熱門影片和呼籲這有被準兩個歷史上還曾互相朝對方吐口水的種族團結起來的熱切呼喚中,還有很多重要的問題沒確地回答,甚至發問。在這個上下兩部分的報告中,我們嘗試這樣做。

我們採訪受害者,社運人士,民選官員,社區成員和社區領袖,尤其和屋崙華埠聯盟相關的人。這個聯盟在十多年前由社區非牟利機構,商戶,教會,居民和其他人設立。問他們關於最近這些備受關注的襲擊,從他們看到的對話中,發現有什麼缺失的部分,又會何去何從。

近期華埠的襲擊和搶劫是否種族引起?

1月31日的一日內,28歲的無家可歸者葉海亞·穆斯林(Yahya Muslim),涉嫌在華埠襲擊了三人。監控影片拍下他在八街夾哈里遜街推倒一名91歲長者。影片在網上全世界內瘋傳,之後演員金大賢(Daniel Dae Kim)和吳彥祖(Daniel Wu)就聯合捐出2萬5千元懸賞,他們不斷表示這是針對亞裔的仇恨犯罪增加的一個例子。

The Oaklandside翻查了穆斯林的法庭記錄,發現他在過去九年中,在阿拉米達縣內多個城市被捕,犯罪的種類也不同,包括蓄意破壞,偷竊和數宗襲擊罪。在2020年8月,他在十街靠華盛頓街,無故多次拳打一名亞裔男子。但是沒有明確的線索顯示他犯下的其他襲擊案受害者都是亞裔,或者特定的種族,或者他因為對方的種族或者身份進行襲擊。警方,目擊者和受害者描述,這些襲擊都是“隨機”和“無理由”。

2019年11月,穆斯林向一名Uptown餅店店員扔椅子,導致這名男店員臉部被破裂。在2017年3月,他一拳打向一名普萊臣頓市(Pleasanton)Safeway超市店員。2016年,他在利物摩市(Livermore)一條街走路的時候,用拳頭隨機襲擊了一名陌生人的腦後。2015年他也有兩宗隨機襲擊陌生人指控。

The Oaklandside查看了警察報告,法庭筆錄和關於這些案件其他可得的公開信息。警察報告沒有列出受害者的種族或者族裔,但是我們看了穆斯林所有的法庭記錄,包括但是不限於他的受害者的名字,沒有顯示穆斯林系統性地針對某一個種族和族裔。這個星期,我們問了地檢官辦公室從法庭記錄中是否可以看到,穆斯林襲擊之前受害者的動機是因為種族或族裔。地檢官辦公室回覆們正在看他的案件。

合計起來,穆斯林被指控至少十宗襲擊案,但是從來沒有被指控過仇恨犯罪。六年前,一名阿拉米達縣高等法院法官在法庭上指出,穆斯林有嚴重的精神問題。2020年他因為藥癮問題而被收入一間東屋崙的康復中心。

根據警察報告,一名目擊者聯繫屋崙警方,並且指認穆斯林就是1月31日襲擊案的襲擊者。穆斯林當時已經關押中,2月1日他因在華埠哈里遜街襲擊數名路人而被捕,並且由於精神疾病羈留在聖利安住市(San Leandro)的約翰喬治醫院。2月5日他從約翰喬治醫院被轉介到Santa Rita監獄。

除了穆斯林的襲擊,最近華埠還有更頻繁的搶劫和盜竊案,這些案件我們會在第二部分探討。其中一些案件的監控影片也在網上廣傳,並且譴責這就是有更多反亞裔情緒的更多證據。但是我們採訪的某些深入華埠社區的人就說他們不這樣認為。

Sakhone Lasaphangthong是華埠家橋譯社的住房服務總監,他的工作就是接觸無家可歸者,為他們提供食物和幫助他們申請身份證和獲得健保等資源,他也是前華埠清潔大使。華埠清潔大使項目從2017年創立, 成立機構包括亞裔囚犯支援委員會,亞健社,屋崙華埠改善計畫(好好吃GoodGoodEatz前身),部分經費由東灣亞裔地方發展社和屋崙華埠商會提供。這些清潔大使職責是清理塗鴉,和多個商戶合作改善社區,同時照看社區。

這個項目在疫情期間被中斷後,Lasaphangthong繼續做義工。他六個月前被屋崙華埠商會返聘,主要就是向社區提供同樣的服務。

Sakhone Lasaphangthong. 攝影:Amir Aziz / Oaklandside

他不認為搶劫案的增多和種族有關。“我看不到罪犯只是針對亞裔。他們針對的是易得手人群。”他說,“我不覺得是非裔針對亞裔。我覺得這些是機會犯罪。”

Lasaphangthong說他對這個事情獨特的觀點來源於他自己的背景。他說:“我曾經是罪犯。我在監獄呆了20年。這些就是我們的做法,如果看到有人拿著名牌包,那麼他的皮膚顏色一點都不重要。我們不知道包裡面裝了什麼,但是我們要這個包。我在這裡看到的就是這種罪案,這些不是因為種族。”

八街上的魚肉王超市的老闆馮泳恩說,她在華埠看到和打交道的長者就特別容易被搶劫犯下手。印象中大部分出來華埠的都是長者,甚至在很多事件中,這就是事實,在這個區的確更容易得手。她說:“很多路人都是長者,所以他們幫不了忙。不是每個人都年輕能跑。”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數據,華埠的商業中心中居住著大約三千名居民,大部分都是亞裔而且平均年齡都比屋崙其他地區要年長很多。43%的居民是60歲或以上,一半人55歲以上。超過三成的居民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大部分人在家不講英文。

不管是不是種族或族裔仇恨,導致現在華埠罪案率上升。恐懼,和對來自不同文化的人群有偏見,害怕和仇恨的仇外意識,都是真實和嚴重的。商戶,機構和居民都提及到,因為反華情緒抬頭,和疫情爆發而增加的身體和口頭攻擊,又被特朗普政府那些將病毒怪責到中國和華人的危險的言論而火上加油,這些都對他們造成了持續的精神影響。

和加州其他大城市的警局一樣,屋崙警方也追蹤仇恨犯罪,並且沒有將這些數據上交到州司法部。司法部將數據公開,雖然2020和2021年的數據還沒有上傳,但是卻可以看到屋崙哪個社區報告過仇恨犯罪。而數據顯示,同性戀和跨性別人士,還有非裔人群報告因為自己的身份被歧視是最多的。亞裔人群向警方報告的仇恨犯罪數字比非裔,白人和拉美裔都要低。

這些數字也可能有誤差,因為某些族群會更加傾向於報警,語言障礙也會令準確報告更難,還有其他阻礙。這些都會導致整個屋崙的仇恨犯罪數字可能被低估。除非等到去年的數字出爐,否則我們都無法從統計數字看出疫情的影響,還有仇恨和恐懼的聯繫。

另外要注意的很重要一點是,仇恨亞裔情緒在新冠肺炎之前在美國就由來已久。在加州還有美國西部其他地方,19世紀至20世紀初,華人移民經歷過屠殺,焚燒和謀殺,暴力的根源是白人至上種族主義。1882年排華法案禁止華人勞工移民到美國,直到1965年移民和歸化法案通過。即使是生活在美國的華人也不能歸化成公民。這是美國歷史上第一部明確禁止某一個族裔移民的主要法案。

Kev Choice是一名屋崙的音樂家,教育家和社運人士, 他在東屋崙和美麗湖附近長大。他說很多他的朋友和同學都是越南,柬埔寨,中國和其他族裔。上星期天,身為非裔的他就到了華埠呼籲屋崙的亞裔和非裔社區團結。他說:“樹立一個榜樣並且團結他人很重要。在這個困難的時刻,我們要確保緩解非裔和亞裔之間的緊張關係。我們會出現在危機和悲痛的時刻,這個傳統可以追溯到黑豹黨和佔領屋崙時期,都是多世代和多種文化一起參與的活動。’”

他也認為最近在華埠發生的襲擊和屋崙的貧困危機有關,從無家可歸者問題到缺乏精神健康護理,雖然現在都是痛苦和掙扎,但也是一個改變的契機。他說:“每次有一種困難,就是有一個機會,我們可以更加用心地創造出我們想看到的世界和團結。”

呼籲在華埠增加警力和義務巡邏員,反響不一

突如其來的焦點關注,志願巡邏隊,幾天內就籌得數萬元的眾籌請願,這些對於那些在華埠工作了好幾年甚至幾十年的人,都非常讓人反應不過來。有些人感到外人插手,可是不知道這個社區真正想要和需要的是什麼,也沒有去咨詢社區的意見。亞太環保聯盟的黃曉茵說:“大家對我們長者的關心和關懷很美好。但是,直接就說這裡沒有改善,也沒有人關心我們的社區,這種歸類就感覺帶有誤導。我們都在合作努力,嘗試整合不同的工作,而且很高興看到那麼多人在這個時刻跟隨著我們的帶領。”

她相信所有這些密集的呼籲都是出於善意並且想提供幫助。但是她也謹慎提醒,華埠的療愈需要時間和持續的關注,遠久於現在媒體和社會突如其來的聚焦關注退卻之後,尤其是這些襲擊中受害的長者。她說:“這對他們的身體有長期的影響,要很長時間才能恢復。我們會定期回訪他們,不是僅僅因為媒體關注而關心一次。”

上星期,陳錫澎所在的屋崙華埠商會主辦了一個備受關注的記者會,在會上市長批評市議會主席,在全國因為警察暴力而削減警察經費浪潮中,去年夏天提出的財政預算,將經費從屋崙警局撥到其他預防犯罪,精神疾病和貧困項目上。(不過這個財政預算並沒有通過,也沒有要求減少華埠的巡警,但是薛麗比相信由於大筆經費被削,最終會導致整個城市都減少巡邏警員。)

在12月,作為更大筆的經費削減,屋崙市長薛麗比屬下行政官瑞斯金(Ed Reiskin),確實減少了華埠內的三名巡警,包括一名可以說粵語和英語的雙語聯絡警員。

陳錫澎說能有會講粵語的警員在華埠巡邏,可以確保居民更加自在報警,並且幫助他們更準確地報告事情的經過。他曾經在記者會上向市長請求,如果可能的話,想將這名聯絡警員調回華埠。市長指現階段沒有計劃將已經調走的警員再次調回到華埠。

陳錫澎也提出幾個可以增強治安的方案,包括在更臨近店鋪的地方增加停車位,街上多安裝監控鏡頭。他還說應該有更多資源投入到預防罪案上。他說:“我們投入了那麼多資源在解決罪案上,但是如果我們能預防罪案發生,那麼就不需要花費那麼多資源。”

一些受訪者指出屋崙警察總部就在華埠外圍。最近幾個星期引起廣泛關注的事件,就發生在總部大樓兩三個街區以外,但是這個地標對罪案並沒有震懾或阻嚇作用。

有人說,華埠不僅僅是亞裔的家,而亞裔也會住在屋崙其他地方。屋崙居民和社運人士Bo Chung一家上世紀80年代移民到華埠,他說:“有拉美裔住在華埠或者附近。也有亞太裔住在東屋崙中心。那些分裂我們的言論已經夠了,對我們並沒有益處。(我們需要)去妖魔化,或者只找些其他人來指責或懲罰。我們需要改變司法系統,改變這個對我們所有人而言都失敗的系統。”

同時,很多人想知道為什麼在屋崙其他地方發生的罪案和暴力,沒有同樣受到媒體,政治和名人關注。和其他城市一樣,屋崙從2020年3月開始也面臨急升的槍擊和謀殺案。屋崙去年發生了102宗謀殺案,比過去三年的平均數字上升了26%。去年槍擊案也飆升,從2019年的284升到485宗。今年第一個月,已經有15名屋崙居民被殺,去年同期死亡數字只有1人。屋崙大部分謀殺案的死者都是非裔或者拉美裔男子,而大部分的罪案都發生在東屋崙和西屋崙社區內,這些地方都是非裔和拉美裔的聚居地。

“在東屋崙,這些危急非裔生命的槍擊每天都會發生,我們可以團結起來支援那些危機,就像我們團結起來應對在華埠對亞裔長者的事情。”選區包括華埠的市議會主席勵琪在一次採訪中說。

亞太環保聯盟的黃曉茵說,比起其它幫助,她最想見的是屋崙居民能慶祝和支持華埠能給出的最好服務。她說:“在華埠逛街,尤其是在疫情前,是一件愉快和甜蜜的經歷。祖孫們在放學後分吃著粉紅色的西餅紙盒裡面的包點, 三五名長者在公園或者去買點心的路上一邊慢慢走一邊說笑。我希望可以看到對話發生在更多不同世代,文化和語言之間。現在社區中有很多恐懼,痛苦和傷害,如果能看到更多信任被建立和鞏固,假以時日這會很棒。”

她說:“我希望商戶能得到足夠的資源並且覺得可以安心開門做生意,晚上更多照明可以帶來更多的活力,還有街上有更多人走動。這也意味著一直有人來華埠,而且即使在入夜後走在街上也覺得很安全。”
以上是本系列第一部分,閱讀第二部分。

+ + +

本報道由梁莉娜翻譯成中文。她曾經在本地中文電視台擔任新聞記者,主要報道三藩市和東灣政治和社區新聞。TRANSLATOR: Crystal Liang has worked as a news reporter for a local television station serving Chinese community, mainly covering breaking, political and community news in San Francisco and East Bay. 

Darwin BondGraham is the News Editor at The Oaklandside. Before joining The Oaklandside as News Editor, Darwin BondGraham worked with The Appeal, where he was an investigative reporter covering police and prosecutorial misconduct. He has reported on gun violence for The Guardian, and was an enterprise reporter for the East Bay Express. BondGraham’s work has also appeared with KQED, ProPublica and other leading national and local outlets. He holds a doctorate in sociology from UC Santa Barbara and was the co-recipient of the George Polk Award for local reporting in 2017.

Amir Aziz is a visual journalist at The Oaklandside and is a photographer and videographer from Oakland, California. Using photography as his primary medium, Amir documents life and times in his community and the rapid changes in his environment. He’s covered music events and social justice movements in the U.S. and abroad for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 Before shelter-in-place, he traveled to over 10 countries producing multimedia projects juxtaposing the experiences of locals elsewhere to those in his hometown of Oakland. Amir hopes to continue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African diaspora communities and oppressed groups in the world through multimedia storytelling.

Author Profile

Momo Chang is a freelance journalist based in 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 She is the Oakland Voices Co-Director. Her work focuses on healthcare, immigration, education, Asian American communities, food and culture. She is a former staff writer at the Oakland Tribune. Momo has received journalism awards from the Society of Professional Journalists for investigative reporting and the Asian American Journalists Association, among others. Her work has appeared in the East Bay Express,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Wired, and The New York Times. Momo is primarily a print journalist who also produces audio and visual stories for documentary film and radio. She is a Senior Contributing Editor for Hyphen and formerly the Content Manager at the Center for Asian American Media (CAAM).

1 Trackback / Pingback

  1. Stop Asian Hate - Civic Leadership USA pag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